和县张氏:诗礼传家 刚毅清廉 修德立仁

发布日期:2022-10-10    浏览次数:


张孝祥雕像

和县乌江张氏家族,即唐代诗人张籍及其后人。张氏为和州乌江县(今安徽和县乌江镇)人。素有“皖江八百里第一镇”之称的乌江,历史悠久,底蕴深厚,有“力拔山兮气盖世”的霸王灵祠、古色古香的“三张”读书堂、气势磅礡的驷马山古战场、秀美壮观的虞姬山……这里人杰地灵,曾经诞生并养育了许多名人,朝廷显宦、林泉高士,不胜枚举。张氏一门,诗书传家,占尽风流,尤以张籍、张孝祥和张即之诸人成就卓越。

乌江张氏家规家训以“诗礼传家、刚毅清廉、修德立仁”为核心内涵,涉及治学、为人、做官、为民等诸多方面,不仅对张氏子孙,也对当今社会尤其是党员干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
张氏家族历代人才辈出,据不完全统计,乌江张氏一门唐宋两代共出状元1人、进士7人。除社会背景外,也与张氏家风传承紧密相关。

张氏家族历代重视读书学习,自唐代张籍起就建有“读书堂”,专门用于读书习字。这种浓厚的学风不仅成就了张籍、张孝祥、张即之等著名诗人、著名词人、著名书法家,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乌江后人,使得乌江文人辈出,如清末草书大家范培开、“当代草圣”林散之等等。张孝祥在长期的学习中总结出许多关于学习的经验,至今值得借鉴。如“学无早晚,但恐始勤终随。”着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,不可“三天打鱼、两天晒网”,是学习的重要方法论;“学者政之出,政者学之施;政不于学,则无道揆法守。”精辟地论述了学习与治国理政的关系,强调了学习对从政者的重要性、必要性。

廉洁刚正是乌江张氏为官做人的底色。无论是张籍、张邵、张祁还是张孝祥,张氏为官者面对金钱、权势、诱惑,即使穷困潦倒、郁郁不得志时,依然保持廉洁刚正的本性,不阿权贵,不为利益所惑。岳飞蒙冤而死,朝廷官员惧怕秦桧,担心惹祸上身,不敢公开为其鸣冤。张孝祥在尚未被授予官职的情况下,挺身而出上疏为岳飞昭雪,矛头直指秦桧。事后,他的好友劝他不该如此锋芒太露,会得罪人,张孝祥理直气壮地答道:“无锋无芒,我举进士干什么?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,我举进士干什么?知秦桧当政我怕他,我举进士干什么?”这三个以反问口气的回答斩钉戳铁,干净利落,如今听起来仍是振聋发聩、令人拍案叫好。

乌江张氏家族有个传统,就是注重言传身教,“子随父学、以父为师”,只要父亲有空闲时间,便循循善诱、手把手教儿子读书。这样,父亲既是严师,又是慈父,既教其读书,又教其为人处世的道理。

张氏祖辈多担任地方官员。张籍是出名的清官,一生刚正廉洁,积极推行孔子“仁”的思想学说和孟子的仁政之道,主张要用仁义之德来教导百姓,治理国家,使伦常合序,邦家安定。元稹评价张籍“居贫晏然,廉退不竞”,韩愈称赞“光映儒林”,以至于患了眼疾都没钱治疗,只能靠朋友资助。然而即便这样穷困潦倒,张籍依然保持耿介正直的品性,不阿权贵,不为利益所诱。洪迈《容斋三笔》卷六记载:“张籍在他镇幕府,郓师李师古又以书币辟之,籍却而不纳。”白居易在《酬张十八宿见赠》中说:“昔我为近臣,君常稀到门。今我官职冷,君君来往频。”

南宋四贤官

张邵是张籍第六代孙,由太学上舍考试进士登第,后出使金国,金人和伪齐刘豫软硬兼施,逼他为官,但他始终保持民族气节,义正辞严地予以拒绝。

张祁为人谦和,居官廉静有守,晚嗜禅学,自号“总得翁”,以寿终。有文集传世。

张郯历任全椒知县、枢密院编修官、建康通判、太府寺承、真州知州。后迁升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,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右宫。他临事果决,政务无滞留。

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,他上承张籍、张邵、张祁、张郯留下的家风正气,下启孝伯、孝曾、孝才、孝章、即之、同之的道德风尚。张籍忧国忧民之思,张邵、张祁、张郯为国为民之举,开启了张孝祥恤民忧国之风。张孝祥心系百姓,志关家国,直言敢谏,清正廉明,其风至纯,下启来者。

张孝祥虽然几易官职,有的职务甚至时间不长,但在每个岗位上都心怀“恻袒爱民之诚心”,推行德政和仁政。他不巴结权贵,同奸猾之人格格不入。胸怀抱负,淡泊名利,始终保持清廉本色。他叮嘱自己的同僚、告诫自己的下属,作官要坚守节操,始终廉洁奉公。在送幕僚张立之到临江作判官时,赠言“炎凉无改节,夷险有忠谋。”在《蝶恋花·送姚主管横州》委婉地告诫下属姚某“莫拾明珠并翡羽,但使邦人,爱我如慈母。”他憎恨贪官污吏,在荆州任上,当调查得知金堤决堤的原因是负责修堤的官吏,把民夫挪作私役或者接受贿赂放走民夫,修堤时草草完工,以致江堤渐渐单薄,最终溃决,他特作《金堤记》,记录这些官吏徇私舞弊的情节,并筑“青白亭”,将《金堤记》刻于壁间,以发挥反面警示教育作用,告诫后人,这在当时实属罕见。(来源:安徽纪检监察网)


上一篇
下一篇